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作者: 时间:2019-06-12 点击数:

中共山东省委文件

鲁发〔2017〕19号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7年7月2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

1.明确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导向、价值取向育人育才,使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党的领导。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严格落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和办学治校的各方面,确保高校改革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文化形成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人才培养不偏离党的教育方针,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明确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要求,在教书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4.强化问题导向。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存在模糊认识,对高校发展目标把握还不到位,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存在“窄”的问题;有的高校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两张皮”等现象;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存在“空”“虚”的问题;有的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疏于管理,把关定向意识不强,存在“软”的问题;个别教师不能很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存在师德“失范”的问题;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委的主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立德树人的全员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工作措施,坚持不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各方面、教育教学全过程。

5.遵循工作规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积极创新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

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强化价值引领

6.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完善高校党委和院(系)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分层次举办学习研讨班、座谈会、交流会,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院(系)负责人进行全面培训,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7.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为基础,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重点学科建设方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布局、完善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深入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思想体系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党建理论和党史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高质量成果,培育和打造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8.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课堂教学管理等制度,完善教学纪律约束机制,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读书会、讲座、论坛、学术沙龙等的引导和管理,严格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规范管理,将校园网络纳入全省网络信息监测大数据平台和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体系,落实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责任制度,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持续开展净化校园网络专项治理工作。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活动,防范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严禁在高校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

9.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建设高校校园新媒体联盟,整合不同网络平台,构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的新媒体矩阵。依托校园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创建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名站名栏。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鼓励高校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一批网络文化工作室,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鼓励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骨干普遍开设博客微博微信,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建设由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评论员队伍,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

三、深化德育综合改革,构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

10.坚持思政育人。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地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意义,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内在规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围绕教材、教师、教学关键环节,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遵循国家教材标准、执行国家教材规范的基础上,支持高校编写体现创新成果、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山东特色的校本教材(讲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规范,完善工作标准,优化教研条件,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自觉提升职业能力。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拓展遴选渠道、规范标准条件、完善配套政策、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支持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研究人员等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倡小班化、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慕课、微课等建设,形成开放多元、灵活实用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际联盟,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交流互鉴平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优质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行专家听课制度,听课情况向学校党委反馈。

11.加强专业育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建立专业课教师德育规范,深入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分学科制定德育指导方案,明确德育目标、范畴和实施途径,构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的德育模式,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门课的教学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加强通识教育,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构建以之为核心的通识课体系,强化通识课程对专业育人的方法支撑,培养学生共同的价值认知、文化共识和精神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12.推进文化育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用蕴含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涵养师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推动高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选修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论语大会、戏曲进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挖掘利用沂蒙、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及各类革命历史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培育大学文化和优良校风学风,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建设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校史馆以及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13.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健全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协同保障等机制,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科学设置实践教学比重。制定社会实践活动年度计划,深入开展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纳入学分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强化学生国防意识、纪律意识,锤炼坚强意志品格。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建立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职业能力

14.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积极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师德专题教育,广泛开展师德典型宣传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失范专项治理。完善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全面掌握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积极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解决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做好高校党外人士工作,加强思想引导和团结教育,促进他们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心认同。高校要明确专门部门负责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专任教师1000人以上的,可在核定的党政管理机构限额内成立教师工作部。

15.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严格聘用和入职程序,建立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引进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教师评聘考核体系,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奖惩办法,把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责任。建立以学生评教为基础,综合教学督导人员、同行专家和管理人员评教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16.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各高校要做好规划,逐步落实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设立省级专职辅导员绩效工资专项,用于提高专职辅导员绩效工资水平,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纳入全省有关评比表彰项目。严格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的教师、管理人员“双重”身份,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全省高校普遍建立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队伍,选聘校内优秀党政干部和教师兼任辅导员;建立健全班主任制度,吸引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学业导师制,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17.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建设。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载体方式,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共青团各项工作和活动,建设服务型高校团组织。加强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自身建设,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自我管理和建设,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支持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行大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规范日常活动,实现有序发展。

五、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8.健全各级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省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委书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党委副书记或1名常委分管高校工作。建立省委常委联系高校制度,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和高校驻地设区市市委书记、市长每学期至少给师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作一次形势政策报告。建立高校各级领导干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作一次形势政策报告。立足我省高等教育实际需要,切实加强省委高校工作机构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充实人员力量,充分发挥作用。高校驻地设区市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高校比较集中的设区市,可根据工作需要规范设立高校党的工作部门,接受省委高校工作机构的工作指导。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员教育以及属地管理与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高校党组织隶属关系。

19.完善公办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本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重大评价评奖活动等,必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高校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责任人,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高校校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任党委副书记,明确1名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部署要求,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担任党委常委或不设常委会的党委委员,高校党委经批准可适当增加常委或委员职数。

20.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和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加强院(系)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选配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推行院(系)党政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员院长(系主任)一般应同时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或委员,党员副院长(系副主任)一般应进入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一肩挑的,可配备1名专职常务副书记;院(系)规模大、党员人数多的,也可配备1名专职常务副书记。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通过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进一步明确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工作职责,规范完善院(系)党委(党总支)会议制度,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21.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优化党支部设置,合理设置教师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根据实际需要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督促指导党支部按期换届,抓好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每年进行摸底排查,对班子不强、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的,要限期整顿转化。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山东高校党建精品课,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政治合格、持续培养,端正师生入党动机,严把党员入口关;重视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认真做好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将“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重要渠道,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定期开展党性分析,及时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22.加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导。确保学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全面推行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书记工作,逐步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建立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加强培养培训、监督考核。加大派出党组织书记的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帮扶力度,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推进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学校决策层和管理层。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党组织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巩固和拓展学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阵地。

六、实施重点建设计划,抓实量点工作

23.德育综合改革计划。积极构建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健全标准、完善体系、衔接协调、同频共振,形成全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制度机制。加大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省级数字教学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要论述,开发系列课程,编写具有山东特色的系列教材。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省级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培育建设一批专业育人示范课程,培育建设100个左右有较大影响、示范性强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示范基地,每年择优支持100项左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4.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培育培训计划。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把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条件,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将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专项培训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每2年轮训一遍。完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后备人才库。

2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计划。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十三五”期间,依托“双一流”建设等项目,重点建设10个左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积极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优化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体系,开设宪法和公共法律选修课,建设一批宪法和法律课精品课件,遴选100名法治教育名师进行重点培养。实施省市宣传、政法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法学院计划。

26.马克恩主义学院建设计划。立足打造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加大对全省14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20所左右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设,实施省、市两级党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

27.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计划。在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和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中单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名额,予以重点支持。每3年遴选支持20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和30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一批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业务骨干和领军人物。深化辅导员家访活动,建立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省级轮训制度,每5年轮训一遍。

28.师德建设计划。做好选树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工作,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健全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将师德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纳入教师业务培训。加强教师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建立流动和退出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依法依规及时处理。

29.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重点支持100个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引导广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每年举办5期省级示范班,遴选1000名团干部、青年教师、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0.基层党组织建设计划。加强过硬党支部建设,每2年遴选300个左右省级优秀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每2年遴选300名左右省级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重点培养;每年重点支持50个左右高校党委书记、院(系)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着力解决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每年重点支持100个左右高校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3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易班”等新应用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建设贴近学生实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支持创建100个左右网络名站名栏、30个左右网络文化工作室。组织开展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思政优秀作品评选”等一批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培育选树一批网络教育名师和校园好网民。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计划。建立健全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支持高校普遍建立预约等候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等心理健康教育场地,重点建设30个左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七、强化工作保障,确保任务落实

33.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纪检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委组织部门统筹指导高校党建工作;党委宣传部门统筹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党委统战部门统筹指导高校统战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和督导检查;政法、网信、外事、国安、民族、宗教、反邪教等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建设。高校驻地设区市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等不法行为,定期排查治安和各类安全隐患,净化文化市场,为高校营造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34.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教育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高校要统筹安排资金,设立专门经费,并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切实保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加强考核督查。认真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调度检查,督促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建立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级党建工作标准,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评制度化。加强对高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实行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监督检查范围。

36.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推动高校全体干部教职员工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动员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形成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总结宣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山东特色、创出山东品牌。

技师学院和其他非学历全日制办学机构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版权所有